loading..

首页

首页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新时代呼唤新教学模式—深圳大学国际工程创新班“国家重大工程现场第一课”实践探索》

编辑:

发布时间:2025-05-11 14:16

浏览次数:


2025年5月11日,在中国迈向新质生产力的征途中,工程教育迎来了深刻变革。一场别开生面的“第一课”,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一线震撼开讲。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2024级“国际工程创新班”的30名本科生,在班主任陈湘生院士的带领下,携手来自法国、越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家的研究人员,土木教工第一党支部成员,深入国家重大工程盾构施工现场与“中国最美地铁站”——深圳岗厦北地下交通枢纽,开展了一场“因人施教、按需施教、应时施教”的情景(数智化)教学实践。   

4A3FD

新时代赋能新课堂:工程一线就是教室,超级盾构就是教具

在中铁十二局集团深江铁路项目部,同学们踏入直径达12.85米的“领航号”盾构机,零距离学习掘进工艺与管片拼装流程。这台巨型设备肩负着1号盾构区间的施工任务,需穿越3段软硬不均地层、6条断裂带与15段破碎带,还要横跨京港澳高速、深惠城际铁路、深圳地铁5号线与15号线等12处高风险源,堪称当前最具挑战性的城市隧道工程之一。随后,同学们参观了深达50余米的基坑工程(二号工作井),直观感受深基坑施工的安全控制与结构稳定挑战,并通过项目展厅的实物刀盘展示与动画演示,系统了解从盾构原理到智能建造的全流程技术体系,建立起“概念—设计—施工”的立体工程认知。

4B7C2

新时代呼唤新教学:情景(数智化)案例教学,院士领讲“第一课”

在项目现场,深圳大学陈湘生院士讲席讲授《从智能岩土工程探索到数智土木工程的思考》。从土木工程的三次飞跃谈起,陈院士展望了大数据驱动、人工智能赋能的未来土木工程新图景,并寄语学生:“未来属于能够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人。国际工程创新班探索本科高年级“二对一(校内导师+校外导师,慧育一名学生)、一人一策(因人施教、慧育最好的学生自己)”,尝试突破范式。通过数智化情景教学教材创新,以及更多的课堂师生换位与互动,极大压缩课堂教学时数。腾出更多时间辅助学生参与科研、参与工程实践和游学,发现自己的爱好和潜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敢于质疑的好奇心,尤其是自学能力。从传播知识为主,转向发现问题、质疑索源、主动思考、师生换位互动的哲学思辨教学创新。培养学生敢于直面挑战、持续学习、不断创新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以及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热爱的执着品质。

38875

探秘“中国最美地铁站”:岗厦北站之旅启迪师生灵感

下午,全体师生走进被誉为“中国最美地铁站”、“深圳之眼”的深圳岗厦北地下枢纽。作为五线交汇的重要交通枢纽,该站以22.49万平方米的宏大体量、48×51米无柱式空间设计和融合“科技+艺术”的赛博朋克风格,令人叹为观止。设计团队现场讲解,还原了陈湘生院士当时作为项目建设分管领导,在规划定位、结构创新与城市融合中的全流程学习与思考。这不仅是一场工程与人文交汇的震撼体验,更为学生们打开了通向未来城市空间设计的全新视角与创作灵感。

61F6E

新时代解锁新模式:中外交流深融合,工程认知再提升

本次“现场第一课”不仅是一场技术之旅,更是一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深度探索。在与多国博士后的互动交流中,中国本科生自信地讲述“中国超级工程”的智慧与实践,围绕盾构施工、智能建造等议题深入探讨,展现出国际工程人才的初步素养与潜能。

5C747

这堂“国家重大工程第一课”,正是深圳大学“国际工程创新班”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学模式创新的生动实践。工程走出书本,知识融入实践,人才在一线淬炼,精神在共学中成长。教育当先,未来可期。


粤海校区: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3688号

丽湖校区:深圳市南山区学苑大道1066号

电话:0755-26536114

版权所有©️深圳大学 粤ICP备11018045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7936号

  •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 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