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7日,实验室承办的以“交叉学科与AI赋能下土木工程风险与保险”为主题的第八届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此次大会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主办,深圳大学极端环境岩土和隧道工程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矿山深井建设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滨海城市韧性基础设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承办,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深圳大学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等多家单位协办。

本届会议聚焦前沿技术应用与风险管理范式创新,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土木工程深度融合下的风险量化模型、灾害预警机制和智能理赔系统构建路径,推动跨领域协同解决复杂工程场景中的韧性设计、全流程风险管控与可持续保险产品研发,为保障重大项目、新型城镇化及绿色低碳工程建设提供智能化决策支持与风险化解方案提供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与新装备的交流与合作平台。

【精彩开幕式】
我院院长陈湘生教授担任大会学术委员会名誉主席,大会开幕式由我院副院长包小华教授主持。深圳大学副校长李永华教授、我院院长陈湘生教授、分会理事长张冬梅教授分别对大会顺利举办致辞,强调了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工程环境和频发的极端自然灾害,土木工程韧性建设与风险保险研究肩负着新的使命与挑战。随后,在大会开幕式尾声,举行了《中国建设工程风险查勘及过程管控标准》发布仪式。





【首日大会特邀报告】
在会议首日特邀报告环节,香港科技大学张利民教授,中铁隧道局集团总工洪开荣教高,世纪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李尚立总经理,华南理工大学周小文教授,北京工业大学路德春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尹振宇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分别就香港地区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地下工程风险处置与安全管控、建设工程风险查勘标准编制、广佛环线工程保险风控服务、非稳态环境岩土工程分析和数据驱动土体参数建模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次日大会特邀报告】
大会次日特邀报告聚焦现代灾害防控技术,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政保客户部副总经理张帆,山东大学李利平教授,同济大学闫志国教授(蒋曦教授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吕大刚教授,我院副院长苏栋教授分别就保险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隧道围岩垮塌灾害机理与主动预控、隧道火灾安全与智慧防灾减灾技术以及城市地下空间数字孪生技术与工程实践等议题做了精彩的学术汇报。




随后,多位专家学者在灾害风险评估方面分享了前沿研究成果,哈尔滨工业大学吕大刚教授,重庆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吕庆教授,重庆大学文海家教授,我院吕海敏教授针对地震序列下建筑结构易损性与风险评估、暴雨诱发群发滑坡概率评价、多源数据融合的抗震韧性机器学习评价方法和极端暴雨下城市地铁系统水灾风险分析方法等议题做了大会特邀报告。




【分会场】
本次会议设立了四个分会场,分别聚焦于隧道与地下工程风险评估与韧性提升,岩土、地基、结构工程风险,风险新理论新方法与全生命周期保险等议题,并设立了研究生创新论坛。

深圳大学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师生积极参与了分会场和研究生创新论坛学术交流。副院长王树英教授等20位老师代表团队做了精彩的分论坛报告或担任分论坛主持人,分享在防灾减灾、地下工程风险管理和智能保险系统方面的最新成果,研究生则在创新论坛中展示了前沿探索与思考,充分体现了研究院在交叉学科融合、人工智能赋能土木工程等方向的学术贡献。
【闭幕式】
闭幕式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秘书长张洁教授代表与会专家对我院的承办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大会共计14场特邀报告,73场学术报告,涉及土木工程、地质工程、安全工程、保险服务等多学科领域,规模和质量均创历史新高。这一切离不开我院师生团队的辛勤付出,从会务筹备到嘉宾接待,从会议组织到服务保障,30余位教师与20余位学生志愿者全程投入,确保了大会的高效有序与圆满成功。


此次研讨会不仅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也集中展示了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在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实力与担当,进一步提升了我院在学术界和行业的影响力。
